思考的悖论。人对于思考的认识不对 ,人高看了思考。思考具有因为结构性缺陷而无法消除的固有问题,且由于自我指向而不存在解决的可能,下面证明之。
我们想要的是结果,还是过程?如果是结果,可尘埃落定后使我们最津津乐道的是过程,结果却没啥感觉。如果是过程,也说不通,如果你把过程当做目的而不看重结果,那么这里所谓的“过程”就变成了你追求的“结果”,此时的“过程”,因为结果失去了意义,而取代结果成为没有意义的存在。现在已经很清楚了:有意义的追求,是以为自己追求的是结果的时候所追求的过程。这是合逻辑的思考,但它无法解决问题,而是杀死了问题。意识到这点不能对你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任何价值,因为它是不合逻辑的,人没办法在知道过程才是重要的的同时强行欺骗自己结果才是重要的,因此知道过程重要之后必然使得失去“在认为结果重要时追求过程”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个思考的过程从逻辑上杀死了从追求中获得快乐的所有可能性。
同理我们可以明白。理想的大学生活是不知道理想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恰好过出来的某种理想的样子。如果事先预定了一种样子,那么对它的追求会变成功利的从而失去超越性,这大学生活也就没什么理想可言。对理想的思考会杀死理想。
理想的爱情应当是不预设道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的。成人的爱情因为预设太多要求而退化物质交换。对爱情的思考会杀死爱情。
难道我们在思考之前,要思考一下是否思考吗?非也。假设存在是否思考的判别方法,那么一个理想的思考也应当在不知道是否应当思考的时候才能成为理想的思考。思考的悖论,无法解决。
思考隐去,出现的是概率。人生概念里很多关键的事情预设了思考即消灭的模式,这在背后反映了基因的灌输模式和逻辑的冲突。对于一个没有被思考杀死某种事情的人说,他由于不能事先知道自己追求的正确方法(例如以为自己追求的是结果时无法为追求最好的过程制定方案),因此是否获得美好是一个概率问题,这揭示了世界的铁则。企图通过个人主观能动性与随机规律对抗的人,要么因为想错而努力的方向完全不对,因此是否美好仍然是概率(反而能追求到美好),要么足够聪明思考到了应当追求的本相,从而反而杀死了它,不可能获得美好。这就是概率的铁锤。
人是幸运的,为何这个铁则至今没有被大多数人意识到,是因为朝三。思考到本相会杀死美好,可杀死美好并不被多数人认识,因此说明多数人没能思考到本相。这就是说,人们为之去追求的,和真正带来美好的是完全两回事,追求其一能否得到另一,取决于概率。因此也就是说,在概率上,通常认为决定美好生活的决策无意义,自然,因为是否达到目标而产生的喜悲无意义,因为是否美好取决于概率。庄子说人的追求得与不得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区别,正是这个原理。谓之朝三。
然而,思考的悖论再次启动。这次它杀死了喜悲。因此,圣人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